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僧慧弼陈朝 538 — 599年3月15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南朝陈僧。
常州宜兴人俗姓蒋
幼聪颖,时许为王佐才
陈初,于惠殿寺出家,习《成实论》。
文帝时,游诸讲肆,精通玄极。
宣帝时,敕住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等经,风动一时。
寻诏入
后归住常州安国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常州宜兴之蒋氏。
玄略
父元晛。
季父元举
皆有名位。
幼神爽。
见者嗟异焉。
永定二年
陈室龙兴
武帝躬纡衮冕。
为剪周罗
诏上方给三衣什物。
仍师事慧殿寺领法师
领盖东南僧望也。
始从之受成实。
弱冠依宝梁明上弘新实天宫晃公。
敷心论。
遂精研力究。
而六足八犍。
四真五聚。
若指诸掌。
天嘉元年
乃去小务大。
学四论于绍隆哲公。
阅数旬该贯玄极。
然慧解沈郁。
词吐抑扬。
而名声益重矣。
太建十年
诏居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
簪裾满席。
禀戒承归者如市。
属哲公垂灭。
遣使招之。
付以曲几麈尾经书等。
以托后事。
南内附。
因归乡里。
缮治陈武所营安国寺而老焉。
真观法师为制寺碑。
文载别录。
开皇十九年正月疾。
三月十五日奄尔而化。
春秋六十有二矣。
华阳山
弟子慧方立碑。
释慧弼
姓蒋氏
常州义兴人也。
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华待诏
咸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举陈世公功。
庭列鼓钟路横骖驷。
车马之客填阶。
琴啸之宾盈席。
青襟之年神爽。
咸异嗟曰。
此子若逢凤德。
终为王佐之才。
既挺龙颐。
必有封侯之应。
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无为之贵可以娱情。
有待之烦徒劳人耳。
于即蔬素迁迟便思脱躧。
武龙大兴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为剪周罗
三衣什物一时通给。
乃伏业于惠殿寺领法师为弟子。
领东南竹箭震泽风声。
王族望僧涂香是属。
亲承雅训听受成实。
年登弱冠握锥淮海。
值宝梁明上盛弘新实。
天宫晃公又敷心论。
遂穷神追讨务尽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遗。
天嘉元年游诸讲肆。
旁求俊烈备见百梁
悟茅茨之陋。
频涉三休。
恨土阶之鄙。
乃去小从大徙辙旧章。
听绍隆哲公弘持四论。
才经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数旬精通玄极。
是知大智本行。
与日月而齐明。
称普闻
将风云而共远。
然其神思沈郁词吐抑扬。
剪万古之盘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饮德更甚江东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簪裾满席。
质疑请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归排肩如市。
莫不谓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渐。
仍遣使者召还京室。
鸾几麈尾经书义疏。
预是讲仪一皆付嘱。
欲令法轮不断佛种相仍。
顶受遗令时满六年。
敷演论经各盈十遍。
传授之美复见伊人。
隋师伐罪陈运受终。
思报地恩言旋故里。
安国寺陈武所营。
基趾仍存房庑彫坏。
蒙犯霜露振锡扬烟。
广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华门房俨丽。
真观法师制寺碑曰。
花塼锦石更累平阶。
秋莲还庄竦塔。
月临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
画梁承于玉叶是也。
至于经像缮修钟磬镕范。
其为法利胡可胜言。
开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气疾便觉弥留。
至三月半午时从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华阳之山。
学士慧方陪随岁久。
义解钩深。
堪任传灯。
咸以付嘱。
乃立碑于寺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字超盛
韦载弟。
少通悦不羁,博涉经史,明阴阳,尤善相术。
初仕,官中书侍郎
后依陈武帝,官散骑常侍
聘于北周,识杨坚,语之曰:“公相贵不可言,愿深自爱。
陈后主至德间,知陈将亡,尽货田宅,客居僧寺。
,授上仪同三司,除光州刺史
以仁义教民,道无拾遗。
后召还,卒于长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瀛州人
初听涅槃于邺下
后南游江表。
避周氏之祸。
有机算。
善权变。
且北僧在陈。
多乖风俗。
略无违忤。
谈者交誉之。
隋室龙兴
即观光辇邑。
光明寺
仁寿中
诏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
龙潜道场置塔焉。
所以报旧恩也。
帝微时。
尝遇沙门相结纳云。
先是道场前。
步廊自崩。
缮治求就。
至是商度基址。
广狭适衷。
后又送吉州发蒙寺。
其所睹瑞徵。
皆具别记。
久之卒于所住寺。
释慧最
瀛州人也。
初听涅槃游学邺下
因闻即讲曾未经遍。
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
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
周灭齐日南奔江表。
复习慧门颇通馀论。
且自北僧在陈。
多乖时俗。
机权内动。
不坠风流。
多为南方周旋胶漆。
隋室定天中原安泰
便观化辇掖参听异闻。
后住光明
时传雅导而好居静退。
非贤不友。
神志宏标气调高远。
不妄受辱必清瑕累。
其立志也如此。
仁寿年中。
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道场。
昔者隋高作相。
因过此寺遇一沙门深相结纳。
当时器重不测其言。
及龙飞之后追忆旧旨。
下诏徵之。
其身已逝。
敕乃营其住寺。
彫其旧房。
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也。
并出自纶言。
帝之别意。
又道场前面步廊自崩。
僧欲治护。
控引未就。
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
巡行显敞。
惟斯坏处商度广狭恰衷塔形。
有识者云。
豫毁其廊用待安塔。
四月八日
舍利院内忽然雾起。
斋后便歇。
日光朗照。
有云如盖正处塔空。
仍下细雨不湿馀处。
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
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
雨天花如雪纷纷而下。
竟不至地。
后又送舍利于吉州发蒙寺。
掘深八尺。
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银瓶二口。
得舍利一枚。
水顺转。
又得一宝。
体含九采。
人不识之。
具以闻奏。
寺有瑞像。
宋大明五年
僧法均
梦见金容希世。
梵音清远。
因行达于三曲江
见像深潭光浮水上。
太守周湛等接出。
计有千斤而轻同数两。
身长六尺四寸。
金铜所成。
长沙郡送光趺达都。
文帝敕遣还安像所。
宛然符合
总高九尺馀。
佛衣缘下有梵书十馀字。
人初不识。
后有西僧
读云。
迦维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
忽尔失去。
乃在此耶。
梁天监末
屡放光明照于一室。
武帝将请入
因事遂止。
大同七年佛身流汗。
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
及寺并尽。
惟佛堂不及。
至于十年像又通汗。
湘东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
十二年还返发蒙至寺。
放光三日乃止。
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
故世传其灵异。
处处模写。
躬事顶礼图于光明。
而骨气雄干。
诚为调御之相。
今时所轻略故也。
后卒于住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乘隋末唐初 555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30 【介绍】: 隋唐时僧。
徐州彭城人俗姓刘
年十二出家。
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隋炀帝江都建慧日道场,延慧乘住之,号家僧
大业中四方馆仁王行道,敕慧乘为大讲主,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
唐初京师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彭城刘氏子。
其先出汉裔。
祖欣
梁直前将军琅邪太守
父雅。
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负重名。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成实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即师事强。
服膺讲席。
十六白强。
听智嚼法师成实论。
杨都庄严寺
时有陈方继梁统
武帝尤崇尚教门。
屡阅仁王。
盛张斋席。
因获对御论义。
辞辨绝出伦辈。
上为眷眄。
四月八日
上又于寺义集。
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法师
旧居开泰。
后入祇洹。
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为二谛出佛果外。
质曰。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曰如鸳鸯不栖圊厕。
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曰鸠翅罗鸟。
不宿枯树。
曰大海不宿死尸。
皭时在座叹曰。
勍敌也。
其锋难当。
就上前。
脱所著天柱纳伽黎赏之。
由是声誉益起。
桂阳王
毛尚书
江仆射
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晋王江都
建慧日道场。
奉教旨迁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礼邀与入朝遇净影慧远于讲次。
谈论若倾注。
惊叹曰。
何物僧如此。
世岂复愈于此者乎。
盖未尝相识。
而创见之也。
归慧日。
益纵材辨。
寺之宿硕。
咸屈伏。
王闻之喜。
赏帛百缣。
隋高祖
将巡岱宗
驻跸伊洛。
诏遣江南关东大德。
登殿竖义。
应诏
答者靡抗。
上嗟异。
隋开皇十七年
出所积。
以金玉装饰香台一具。
施维扬永福寺
隋大业六年
诏诸郡。
别选三大德于东都四方馆
阐仁王经
仍诏充大讲主。
连三昼夜不卧。
驾幸张掖从之。
诏为高昌王曲氏。
开金光明。
曲以发布地。
升座。
八年上幸东都。
京师造七层木塔二。
荐皇考妣也。
因诏持舍利以葬。
俄而公卿士庶。
列树胜幢。
三十馀所。
兴善寺
迎佛灵骨。
禅定寺
演仁王经十二年
诏写龟兹国旃檀像于东都。
以赐郡国。
武德四年
国家初定天下。
诏谓凡乱地。
僧之是非。
难以分别。
于州县。
可置一寺。
寺留三十僧。
以示宽恩。
其馀壹从汰去。
上以洛阳天下之都会。
固非他处所得比拟。
然而虽有伪郑之变。
犹许二百馀僧。
住同华寺况尝被污。
而上素所钦向。
亦莫之问。
诏住胜光寺。
寺寔秦国功德也。
八年驾幸国学。
行释奠礼。
先是堂列三座。
拟叙三宗。
而儒杰释雄。
李之俊伟。
皆云合雾拥。
以快观听。
制曰。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
宜崇客礼。
其令老先之孔次之。
释又次之。
时乘受众所推挹。
已升座。
闻制不觉失色。
今上方在秦邸。
位居百僚上。
直视曰。
但敷帝德。
馀无所虑。
乃唱曰。
上天下地。
荣贵所资。
缘业所由。
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
合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据。
于是自皇储已下。
皆降席跪听。
则前赞帝德。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
双徵两教。
上加叹美。
顷之制问曰。
道士潘诞奏。
以为悉达太子
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
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
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曰体解大道。
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
阿耨菩提。
晋翻无上大道。
以此言之。
道大佛小。
亦可知矣。
对制。
其略曰。
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
计其世。
则二十许王
论其年则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时佛。
退求敬王时道乎。
向者道士李仲卿
所叙之道。
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之老聃也。
三皇无聃。
五帝无聃。
而所谓道者
未尝无也。
关尹请著书。
窦后命兴学。
然后聃之道。
始行世。
而道非独指聃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夫阴阳且不可测其所生。
而又奚能生佛哉。
车胤云。
在己为德。
及物为道。
殷仲文曰。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论衡曰。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
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
别号天尊
居大罗之上。
治玉京之中。
而独名大道者也。
贞观三年
于胜光寺。
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
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昼夜六时。
行忏悔法以报圣上待遇之恩。
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所住房。
春秋七十六。
门人道璋等。
奉遗命。
阇维于南山之谷口。
敛馀烬。
塔于胜光。
沙门法琳制碑文。
身历三朝。
政移六帝。
频婴宠顾。
履接纶音。
外则王公卿士。
内则妃后嫔姬。
皆禀戒香。
共申师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其族属之犹子也。
善呗赞。
职充都讲。
释慧乘
俗姓刘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汉之绪。
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
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闲成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
发心入道。
仍事强为师。
服膺论席备探精理。
十六启强曰。
离家千里。
犹名在家沙门也。
诸广游都郡疏诸耳目。
强从之。
便下杨都
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
爰始具戒。
即预陈武帝仁王斋席。
对御论义词辩绝伦。
数千人中独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
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
旧住开泰后入祇洹。
乃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二谛出佛果外。
质云。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彼曰。
如鸳鸯鸟不住圊厕。
应声曰。
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彼曰。
鸠翅罗鸟不栖枯树。
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时㬭公处座叹曰。
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也。
躬于前赏天柱纳袈裟。
由是令响通振邻国斯传。
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属陈季道离隋风远扇。
太尉晋王江都建慧日道场。
遍询硕德。
奉旨延住。
仍号家僧
后从王入朝频蒙内见。
净影慧远
道声扬播。
由来不面。
因过值讲即申言论。
义高词丽声骇听徒。
顾曰。
何处僧唇舌陵人。
复岂逾此。
王闻之弥敬其词辩。
时慧日创立搜杨一化。
并号龙象咸问义门
既爰初盛集法轮肇驾。
王乃请尽心。
言论不有见尊致结。
既承资蓄纵辩无前。
折关陈款皆倾巢穴。
甚称王望
别赏帛百段。
高祖东巡岱宗銮驾伊洛。
敕遣江南吴僧与关东大德升殿竖义。
应旨首登。
命章对论。
巧问勃兴切并纷集。
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
高祖目属称扬。
群英叹异。
开皇十七年
杨州永福寺
建香台一所。
庄饰金玉绝世罕俦。
晋王即位
弥相崇重。
随驾行幸无处不经。
大业六年
有敕郡别简三大德入东都
四方馆仁王行道。
别敕为大讲主。
三日三夜兴诸论道。
皆为折畅靡不冷然。
从驾张掖
蕃王毕至。
奉敕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
吐言清奇闻者叹咽。
曲布发于地。
践焉。
至八年在东都。
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
又敕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
兴善寺北天门道南。
树列胜场三十馀所。
高幢华盖接影浮空。
宝树香烟同云雾。
迎延灵骨至于禅定。
佥共请开仁王经
华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赏赞。
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
举高丈六。
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
屡感祯瑞故用传持。
今在洛州净土寺
会隋室分崩唐皇御历。
武德四年扫定东夏
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
州别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从俗。
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
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
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时从伪郑词被牵连。
主上素承风问。
偏所顾属。
特蒙慰抚命住胜光。
秦国功德咸归此寺。
武德八年
岁居协洽。
驾幸国学将行释奠。
堂置三坐拟叙三宗。
众复乐推为导首。
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
星布义筵云罗绮席。
天子下诏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当尔之时相顾无色。
虽登坐情虑莫安。
今上时为秦王
躬临位席。
直视面目未曾回。
频降中使十数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德。
一无所虑。
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荣贵所资。
缘业有由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有据。
声告才竟。
皇储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䠒跪伫聆逸辩。
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双徵两教。
玄梯广布义网高张。
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请从弘业
黄巾李仲卿
结舌无报。
博士祭酒等。
束体辕门。
慧日更明法云还布。
当又下诏问曰。
道士潘诞奏。
悉达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阿耨菩提。
晋音翻之无上大道。
若以此验。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报略云。
震旦之与天竺
犹环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兴
佛是周初前出。
计其相去二十许王
论其所经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
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时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汉景已来方兴道学。
穷今讨古道者为谁。
案七藉九流。
经国之典。
宗师周易。
五运相生。
既辟两仪。
阴阳是判。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阴阳在生有验。
此理数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测从何能生佛。
车胤云。
在己为德及物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论衡云。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为若此矣。
卿所言道宁异是乎。
若异斯者不足归信。
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
鬓垂素发手把玉璋。
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
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详。
史之所不载。
大罗既焉有之说。
玉京本亡是之谈。
言毕下座。
举朝属目。
此时独据词宗。
馀术无为而退。
一席杨扇万代舟航。
可尚可师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庇护念之恩也。
贞观元年
以衔荷特命义须崇善
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日夜六时行坐三业。
贞观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旧房。
春秋七十有六。
门人道璋先奉遗旨。
南山谷口焚之。
私敛馀灰还于胜光起塔。
沙门法琳为制碑文。
见于别集。
释蒙据道护法为心。
抚物恤穷弥留情曲。
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写送若流有逾宿诵。
此之一术殁后绝踪。
而身历三朝政移六帝。
频升中殿面对天颜。
神气消散映彻墙仞。
自见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
皆禀涂香申明供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即乘之犹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诚悫偏能呗赞。
清啭婉约有势于时。
每为都讲亦隶伦则。
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叔达隋末唐初 572 — 63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叔达 582年—589年 陈宣帝第十七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 【介绍】: 唐人字子聪
南朝陈宣帝第十六子。
封义阳王,历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
入隋久不得官。
炀帝大业中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
李渊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秘。
入唐,授黄门侍郎、拜侍中封江国公
太宗贞观初,累擢礼部尚书
卒谥忠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 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陈宣帝陈顼第十六子。
在陈封义阳王
十余岁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就,徐陵甚奇之。
都官尚书
隋大业中,授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
归唐,授丞相府主簿
高祖武德中,进黄门侍郎,判纳言,拜侍中封江国公
太宗贞观中,拜礼部尚书
九年(635)卒,谥曰缪
后赠户部尚书改谥曰忠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叔达太宗朝宫廷诗人,与王绩有交往。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文集15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5卷,疑误),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10首,《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叔达(约573—635〕,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陈宣帝第十七子,封义阳王,官丹阳尹。
年十馀岁,尝侍宴赋十韵诗,援笔而成,徐陵奇之。
,为内史舍人绛郡通守
唐高祖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密
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
贞观中,官至礼部尚书,卒。
有《陈叔达集》十五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九首。
叔达字子聪
陈宣帝第十六子。
封义阳王
都官尚书
入隋授绛州通守
高祖义师至绛。
以郡归款。
累官侍中
封江国公
贞观中礼部尚书
九年卒。
谥曰缪
后赠户部尚书
改谥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祁人字景彦
王僧辩子。
少倜傥不群。
其父讨侯景留质于荆州
江陵北周所陷,长安
闻父为陈武帝所杀,悲号而绝,食顷乃苏。
北周明帝嘉其孝,授左侍上士,拜仪同三司
,以绥抚西南各部族民人有功,加开府,赐爵。
平陈之役,从战。
灭陈,召父时士卒,夜发陈武帝冢,剖棺焚骨。
既而自缚归罪,文帝义之,释不问。
后录平陈功,加柱国,固辞不受。
卒于齐州刺史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暅陈朝 515 — 5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89 【介绍】: 南朝陈僧。
义兴阳羡人俗姓周
年十八,于朱方竹林寺出家,寻住甘露鼓寺。
受具后,从师受十诵律,又习《成实论》。
南朝梁末避乱至南徐
南朝陈武帝永定间白马寺,讲授经论,学徒云集。
陈文帝天嘉中,请讲于湘宫寺
陈后主为太子时,深加敬仰,即位后,累转京邑大僧正
陈亡后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
后避地江左
今为义兴阳羡人
祖韶。
齐殿中将军
父覆。
梁长水校尉
幼通六经大义。
年十八。
乃喟然叹曰。
服膺周孔。
以仁义为先。
归心黄老。
以虚无为贵。
然而往来生死。
出入尘劳。
乃域内之累。
非世外之道也。
既而梦塔五层。
华丽峻特。
礼拜祈愿。
升陟其巅。
俄坐相轮上。
不胜其乐。
于是依朱方竹林寺法师出家。
受十戒。
寻届都。
住甘露鼓寺。
进具。
受静众峰师十诵律。
学龙光绰师成实论。
自绰师迁化。
更采毗昙八犍度于馀师。
盖欲悉餐隽永。
尽掇菁华也。
又研覃成实于龙光大僧正舒法师
殁。
以统绪见托。
而受其遗嘱焉。
梁祚告终。
京寺残荡。
陈祖历试朱方。
乃杖锡南旋。
尤承钦挹。
既而侯公嗣牧此州。
虚心归命。
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
复出都。
白马寺
涅槃成实。
经论迭讲。
学者重跰。
不惮千里。
法筵之盛。
莫之尚。
天嘉二年
沙门宝持等。
二百七十人。
请于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
宣帝诏徙东安
后主在东宫
屡命义集。
而素仰材辨。
及御宸极。
简注斯甚。
至德元年
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天下混一。
仍归开导朱方。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
卒于中寺。
寿七十五。
其月二十八日
钟山
方陈氏之盛。
每岁夏中庙祀
必诏乐游苑
发涅槃大品。
以严冥福。
而凤节龙旂。
翠旌孔盖。
映蔽神座。
或于食后。
少假寐。
辄梦。
朱衣人谓之曰。
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
性好猎。
一日庖饔发光。
忧惧。
夜梦人曰。
子无忧惧。
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
树碑墓上。
菩萨戒弟子。
著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释慧暅
姓周氏
其先家本汝南
汉末分崩避地江左
小震是宅多历年世。
今为义兴阳羡人也。
祖韶齐殿中将军
父覆梁长水校尉
并偃仰衡门不求闻达。
优游卒岁易农而仕。
颖悟冥来挺操童幼。
钻求六经略通大义盖家教之常习非其好也。
年十八乃喟然叹曰。
服膺周孔。
以仁义为先。
归心黄老。
以虚无为贵。
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
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
既发希有之志。
仍感非常之应。
梦见一塔累级五层。
画釆庄严迢然峻峙。
因而礼拜愿升此塔。
少选之顷俄上相轮。
当时身心快乐未曾有也。
于是将游京邑
途次朱方。
竹林寺法师
雅相嗟赏。
乃依止出家为十戒和上
寻出都住甘露鼓寺。
进具已后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
又听龙光绰师成实。
自绰化往更采众师。
属意毗昙并八揵度。
将欲并游秘奥尽掇菁华。
还从龙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
物故亲受遗嘱。
值梁室版荡京寺荒残。
乃裂裳杖锡来止南徐
寔报地恩兼修法事。
陈武在田朱方历试。
承高誉雅相钦重。
司空侯公次牧此州。
虚心顶戴。
永定三年侯公入辅。
乃请出都。
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
学徒云结不远千里。
挥汗鼓袂风雨生焉。
法筵之盛莫或斯拟。
天嘉二年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
请讲于湘宫寺
太建四年
宣帝敕请徙讲东安
后主昔在春坊
亟经义集曾属。
才辩雄远特所溢心及嗣宝位深惟敬仰。
至德元年
下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及天下混一来止徐方
缘会敷弘无替时序。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迁于中寺。
春秋七十有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于钟山之岩。
行业清高灵祇向应。
神通感召不可思也。
昔在陈朝。
每年夏中常请于乐游苑
为陈氏七祖及杨都六庙诸神。
发涅槃大品经。
并延神坐俱在讲筵
所以翠旌孔盖羽服霓裳。
交乱人物惊神眩目。
而往来迎送必降云雨。
冥期无爽十有馀载。
常于食后讲前假寐偃息。
及讲时将至。
辄见朱衣人。
唤曰。
法师好起也。
陈领军将军任忠
少为将帅
雅好畋游。
然宿植胜因。
善机将发。
庖厨饔饩悉放奇光。
睹而怪之。
窃怀忧惧。
夜梦异人来谓己曰。
如请东安讲。
则所见必当无忧。
既而觉悟。
欢喜踊跃。
罝罦矰缴一时焚烬。
仍屈两夏。
于府讲说。
因此忏悔承持二经受不杀戒。
故灵迹寔繁未陈万一。
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
论文十五遍。
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
五十许年法事相接。
自馀众部略而不载。
菩萨戒弟子司空吴明彻等。
公侯将相游朝士数千馀人。
难以胜记。
弟子智瑜等。
以音仪永谢馀论将空非彼丰碑无陈声实。
乃勒铭于寺中。
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延南北朝末隋初 516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588 【介绍】: 僧。
蒲州桑泉人
俗姓王
年弱冠听妙法师讲《涅槃》,深悟其旨,遂舍俗服出家,隐太行山百梯寺。
宇文泰深敬之,为之立云居寺
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授为国统。
武帝废佛教,隐于太行山,屏迹人世。
,法服执锡至朝廷向面申佛家宏理,乃从度僧、建佛寺之请。
自此,佛教复兴。
寻奉敕住延兴寺,拜平等沙门
著有《涅槃义疏》及《宝性》、《仁王》等疏。
全隋文·卷三十五
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人,住京师延兴寺,开皇八年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蒲州桑泉王氏也。
其先仕周。
世皆致贵显而尤嗜学。
年十六。
偶听妙法师讲涅槃。
遂出家。
逮弱冠。
即就开演。
义理融贯。
词辨优赡。
识者敬慕焉。
每曰。
佛性寔涅槃宗极是诚游神之府也。
既进具。
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
部皆统津准的。
超略前导。
尝顾影曰。
余与尔久处沦潜。
今犹飘泊。
将同精思要道。
乐志穷山。
可乎。
遂隐于太行百梯寺。
即中朝山也。
山有薛居士者。
闻见该博。
以方圆动静请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叹以为未尝见。
尔后往来。
恒质疑义。
念著涅槃疏。
夜梦人白服白马。
谈授经旨。
而马髦尾拂地。
则手执马鬃。
觉而知为马鸣大士。
委寄宗纲之兆。
疏成。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祷曰。
若幽致微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
誓不传授
言讫。
卷轴光明竟夜。
塔中舍利。
放光接之。
亘三昼夜。
表闻。
帝悦。
就讲。
佥议以比远公所制云。
既长讲。
帝常送供。
然犹以百梯路
为卜中朝西岭形胜之地。
云居寺
给以国俸。
玄侣如归。
建德中
陈使周弘正来聘。
朝廷闻其才辩。
议择所以抗论者。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承诏举延是日帝躬御法筵观听。
弘正诚为勍敌。
僧望二人皆挫衄不振。
群僚失色。
于是居坐末。
不次而起。
帝曰位未至。
何遽起也。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固足仰烦诸德。
今远国微臣。
小僧堪任其事。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不礼三宝。
答曰自力有馀奚待加助帝大悦。
弘正方构责致难。
复引义开辟。
弘正颇挟讥调用前殿后。
乘势窘辱。
事同拉朽。
弘正即顶拜。
自陈云。
弟子往来三国
访可师者。
不图今日乃遇于此。
弘正辞归。
宿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上延。
一经目。
命笔和之。
辞意清美。
弘正益悦服焉。
遂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
佩之终身。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离人极远热如火规矩之用皮中裹。
弘正曰。
敢不奉教。
俄诏授国统。
武帝废教。
谏不听。
居隐太行
屡以辅弼徵。
不出。
天元间
疾。
诏仍立尊像度菩萨僧二十人。
有名焉。
然犹以未全形服不许。
逮隋革命。
即祝发服僧伽黎。
执锡来廷。
遽先奏曰。
敬闻皇帝。
以四海为务。
而劳神佛法。
天下幸甚。
曰。
弟子久有此意。
所恨未能如愿耳。
遂与论复教端绪。
请多度僧。
诏先度千人以副其请。
所废伽蓝。
并从脩举。
僧亦自尔而度者多矣。
迁都龙首。
诏给地于广恩坊。
众寺。
处法师
开皇四年
诏改众。
延兴
且改旧所居云居寺
栖岩寺
太乐令齐树。
提造中朝山。
佛曲以传世。
供养一日。
诏赐寺烛。
始至。
未爇而自明。
延奇之。
以事闻。
因又改延兴为光明。
后复别建光明寺
六年旱。
集僧二百于正殿祈雨。
无应。
曰。
天何由而久不雨。
奏以事由一二。
与群僚。
莫达一二之意。
京兆太守苏威问之。
答曰。
上愆玄化。
下违治术。
此在陛下万机之主。
诸公毗赞之臣。
故雨而不雨。
事由一二耳。
躬祈雨。
登御座。
南面授戒。
及百官五品已上。
咸席地。
北面受八戒。
日正中且讫事。
忽天起片云。
须臾遍布甘霔。
沾足近远。
悦。
赐帛三百匹。
一时散给悲敬殆尽。
寺主道睦。
尝告以粮可仅支两食。
急散众则庶几。
曰。
使都竭。
众乃散。
明日诏送来二十车。
项又遗以五百石别馈
方荐饥。
僧侣赖以安堵。
非有先见。
讵臻此。
诏拜平等沙门
录天下僧尼事。
犯刑网者。
对之涕泣。
使惭愧忏悔而后已。
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
终于所住寺。
寿七十三。
遗表不录。
哀恸。
王公以下。
并往吊临。
罢朝三日。
赙五百匹。
齐千僧。
以举灵舆。
弟子沙门童真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等则秉香炉前导。
文武职僚。
如膝王咸被发徒跣而从。
阇维于终南之下。
俄诏斋三千僧于阇维地。
斋毕举火。
天无云翳。
而细雨飘洒。
众叹以为何异如来入灭。
而诸天堕泪之状哉。
延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不邪视。
而光射尺馀。
容止邕肃。
风骨奇峻自其师上权衡教门饮食衣裳出乘舆之副。
其富贵亦至矣。
然而卑牧慈诱。
自他兼利。
度量浑融。
诚莫窥其涯涘也。
平居祈生安养
注想不移。
未终之前。
寺邻任金宝父子犹信向见空中。
幡盖列柩前两行而引。
由寺之南。
达于西山
内史薛道衡白吊有文。
见别集。
释昙延
俗缘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历齐周。
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
年十六因游寺。
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
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
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理为涅槃宗极。
足为心神之游玩也。
形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光外发。
长可尺馀。
容止邕肃慈诱汎博。
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
风骨陶融时共传德。
及进具后。
器度日新机鉴俊拔。
遐迩属目。
虽大观奥典。
而恐理在肤寸。
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
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
自顾影而言曰。
与尔沈沦日久。
飘泊何归。
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谓中朝山是也。
时山中有薛居士者。
学总玄儒多所该览。
年少知道夙悟超伦。
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
薛乃戏题四字。
谓方圆动静。
体之。
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异绝叹曰。
由来所未见。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
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诚寤寐。
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騣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手执马騣与之清论。
觉后惟曰。
此必马鸣大士。
授我义端。
执騣知其宗旨。
语事则可知矣。
便述疏说偈曰。
归命如来藏。
不可思议法等。
缵撰既讫。
犹恐不合正理。
遂持经及疏。
于州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辉耀不绝。
上属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其光相所照。
妙法师大同。
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
帝大悦敕就讲。
既感徵瑞便长弘演
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
用比远公所制。
乃文句惬当。
世实罕加。
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
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
躬事讲主亲听清言。
近驰萃观采如市。
而获供事曾不预怀。
性好恬虚罔干时政。
大祖以百梯太咨省路艰。
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
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国俸给之通于听众。
有陈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经籍辩逸悬河。
游说三国抗叙无拟。
周建德中年衔命入
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与弘正对论。
不得坠于国风。
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令范。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
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
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
躬御礼筵朝宰毕至。
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
发言将讫寻被正难。
徵据重叠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座居末第未忍斯惭。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临。
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
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为不礼三宝。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圣贤加助。
帝大悦。
正遂搆情陈难。
乃引义开关。
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
乘势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顶拜伏膺。
慨知归之晚。
自陈云。
弟子三国履历。
访可师之师。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请奉而受戒。
昼夜咨问永用宗之。
及返陈之时。
所著义门并其仪貌。
并录以归国。
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
初正辞日。
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
以留后别。
及一经目竟不重寻。
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
酬同本韵。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
乃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缄诸胸臆。
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
离人极远热如火。
规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悟发天真五众倾则。
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
又有功。
武帝将废二教。
极谏不从。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后帝召出辅中使屡达。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处。
累徵不获。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开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预在上班。
仍恨犹同俗相。
还藏林薮。
隋文创业未展度僧。
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执锡来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
敬问。
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曰。
贫道昔闻尧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
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
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
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
敕遂总度一千馀人以副请。
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
尔后遂多。
凡前后别请度者。
应有四千馀僧。
周废伽蓝并请兴复。
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龙首。
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延法师众。
开皇四年下敕改众可为延兴寺。
面对通衢。
京城之东西二门。
亦可取名以为延兴延平也。
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
而钦承若此。
终古罕类。
昔中天佛履之门。
遂曰瞿昙之号。
今国城奉所讳。
亚是其伦。
又改本住云居
以为栖岩寺
大乐令齐树提。
造中朝山佛曲。
见传供养。
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
敕赍蜡烛。
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
延奇之。
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
曰。
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光明寺是也。
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无应。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曰。
事由一二。
帝退与僚宰议之。
不达意故。
京兆太守苏威
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万机之主。
群臣毗赞之官。
并通治术俱愆玄化。
故雨与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讫日正中时。
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
迩咸感。
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
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
凡有资财散给悲敬。
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
一时粮粒将尽。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两食。
意欲散众。
曰。
当使都尽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
大众由是安堵。
惑者谓有先见之明。
故停众待供。
未几又遗米五百石。
于时年属饥荐。
赖此僧侣无改。
既禀为师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
至于食息之际。
躬奉饮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仪。
加敬情不能已。
其为时君礼重。
又此类也。
敕又拜为平第沙门
有犯刑网者。
皆对之泣泪。
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临终遗启文帝曰。
法王御世偏深恩。
往缘业浅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持三宝。
始终莫贰。
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
简善度之自招胜福。
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临吊。
并罢朝三日。
赠物五百段。
设千僧斋。
康日。
告门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馀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门童真
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发。
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终南焚地。
设三千僧斋。
斋讫焚之。
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
文学吕叔挺。
美其哀荣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恒以西方为正任。
语默之际注想不移。
侍人观之若在深定。
属大渐之始。
寺侧有任金宝者。
父子信向。
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
两行而引。
延兴寺南达于山西
斯亦幽冥叶赞。
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势总权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
及闻薨背无不涕零。
各修铭诔赞扬盛业。
内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师
弱龄舍俗。
高蹈尘表。
志度恢弘。
理识精悟。
灵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窥。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测。
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
往逢道丧玄维落纽。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礼。
不能回其虑。
严威峻法。
未足惧其心。
经行宴坐夷险莫二。
戒德律仪始终如一。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
卓尔缁衣郁为称首。
屈宸极之重。
伸师资之义。
三宝由其弘
二谛藉以宣扬。
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
匪直悲缠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
升堂入室具体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义疏十五卷。
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
具见别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